被误解的吕字:甲骨文改写认知,史书又一记载被推翻

2025-02-18 17:18:42阅读量:15 字体:

大约4000多年前,炎帝的后代伯夷,辅佐大禹治水有功,为大禹“心吕之臣”,故被封为吕侯,吕之姓氏由此而来。相传在夏商周三代,吕国均为诸侯国,其中在商朝晚期,吕国出了一位奇人姜子牙(吕尚)。

所谓“心吕”,就是心与脊骨,“心吕之臣”意为“心腹重臣”。

因此,西汉启蒙书籍《急就篇》中说“尻髋脊膂腰背吕”,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说“吕,脊骨也。象形。膂,篆文吕”。从古书中看,吕为脊骨已成定论,且“膂”(脊骨之意)是篆文“吕”。

问题在于,“膂”与“旅”似乎关系更为紧密,在“旅”的基础上演化出“膂”才对,为何许慎却说“膂,篆文吕”?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,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发现,吕字本义并非脊骨,许慎搞错了吕字本义。

甲骨文中的吕字(见下图),由两个方块形“口”组成,小篆在两“口”中间加了一撇。对于这个字形,主要有两种解读:

1,两块脊骨的模样,恰如许慎所说“吕,脊骨也。”伯夷辅佐大禹治水,立下巨大功劳,由此被称之为“心吕之臣”,在历史文献上说得通。

2,两块金属的象形,即古“铝”字。《史记》中有“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”,其中“大吕”就是周庙大钟。总得来说,古文中的吕字,与金属的确也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总之,单看吕字的字形,很难判断吕字的造字本义,但古代文献更倾向于“脊骨”。

被误解的吕字:甲骨文改写认知,史书又一记载被推翻

然而,从甲骨文相关记载来看,吕字本义应是两块金属的象形。

首先,甲骨文卜辞中都对“吕”的运用

在甲骨文卜辞中,商人用“吕”除了表示祭名、方国名、地名之外,还用之表示金属原料。

《甲骨文合集》6567:“丁亥卜,亘贞:勿乎(呼)取吕。王占曰:吉,其取。”

《甲骨文合集》29687:“丁亥卜,大……其铸黄吕……。”

显然,上述文中的“吕”代表金属原料,或者至少说与金属有关。因此甲骨文中的“吕”,应该表示多块金属锭重叠放在一起。

其次,“膂”是由“旅”演化而来

甲骨文中的旅字(见下图),像众人聚集在旗下,本义是指军队,后来引申指军队的编制单位,五百人或二千人为一旅。

所谓“国之大事,在祀在戎”,军队是王朝统治的专政工具,其重要性犹如人之脊骨,因此“旅”就有了脊骨之义。《诗经·小雅·北山》“旅力方刚,经营四方”,《周礼·考工记·函人》“权其上旅与其下旅”,其中的“旅”都是脊骨之意。

但旅字毕竟有其“本职”含义,且属于使用较为频繁的汉字,或许为此古人专门造出一个代表脊骨之意的文字,即在旅字下面加了一个“月”(代表肉)——“膂”。

如果“吕”本义为脊骨,那么“旅”为何也代表脊骨,为何后来还专门造出“膂”来表达?显然,吕字本义原本不可能为脊骨,大概是字形与两节脊骨比较相似,加上与“旅”读音相同,于是被借用为脊骨之意,故而通“膂”。尤其篆文时,吕字上下部被“一撇”相连,就更含有脊骨节节相连之意,许慎见到的是篆文吕字,所以错误地认为“吕”是代表脊骨的正体字,“膂”是异体字。


除了甲骨文上的证据,“吕”为金属在考古上也有一些佐证。

2018年,在山西西南部运城绛县一带,距离二里头遗址大约200余公里的地方,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冶铜遗存——西吴壁遗址,该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冶铜遗址之一。

通过遗址考古研究,学者指出上古先民在中条山中开采铜矿后,将之运到西吴壁遗址冶炼成铜锭,最后再运往其他都邑性的聚落进行进一步铸造。西吴壁遗址将之炼成铜锭后,存放、运输铜锭时,它们必然是几块摞在一起,或许由此形成了“吕”,当地被称之为吕地。

有些巧合的是,夏商时代的吕国,大致位于山西西部或西南部,与西吴壁遗址位置有可能重叠。关于吕国的位置,古人认为是在河南南阳,但甲骨文中“丙辰卜,谷贞曰,吉方及口方敦吕”等记载,吕国遭到吉国入侵,说明吕国与吉国相邻,由此李学勤等学者综合考证认为吕国在山西西部或西南部,周宣王时迁徙到了河南南阳。

也就是说,可能就是西吴壁遗址的存在,演化出了“吕地”,后来再进一步形成了“吕国”。

搞清楚吕字本义之后,那么就推翻了史书上吕国之吕的由来。

对于吕国的国号来历,《史记》说 “其先祖尝为四岳,佐禹平水土,甚有功,虞夏之际,封于吕,或封于申,姓姜氏”,没有给出答案,但其他一些史书认为原因在于伯夷是大禹“心吕之臣”,比如《路史》说“共工之子噎鸣,又叫伯夷,为寞心吕,且功于水,封吕”。

但根据甲骨文记载,吕字本义为堆放起来的金属,因此无疑就不能用“心吕之臣”来描述伯夷。既然如此,怎么能说因“心吕之臣”而封“吕”?可见,所谓“因心吕之臣而封吕”的说法,大概是后人臆测的历史,并非原本真相。


以笔者之见,或是上古吕地善于冶炼铜块,或是姜子牙先人善于冶炼铜块,在储存或运输时,他们往往将两块金属堆起来,于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“吕”、“吕地”、“吕国”,以及后来的吕之姓氏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商代后期的吕国,是羌人的一个分支所建,可以称之为“姜姓吕国”,他们到底是不是自大禹时代流传下来的吕国,其实是值得怀疑的,或许是姜子牙先人占据了吕地,灭掉了原先的吕国,于是又建立了一个“姜姓吕国”,根据封地名称叫“吕氏”。

推荐阅读

  • 越老越幸运的五大生肖是什么(龙)

    越老越幸运的五大生肖是什么(龙)

    生肖龙、生肖马、生肖猴、生肖蛇、生肖羊。随着岁月的积淀,人们对晚年的时光更加珍惜。然而,在十二生肖中,这五个生肖被认为是越老越幸运、晚年福气满堂的代表。1. 生肖龙龙,被誉为"祥瑞宝典&qu...

    阅读: 416

  • 陶谦为什么要把徐州让给刘备(对自身和家族的考量)

    陶谦为什么要把徐州让给刘备(对自身和家族的考量)

    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的决定,既是基于对自身和家族的考量,也是基于对刘备的信任和对徐州百姓的责任。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,各地群雄并起,争夺领土势如水火。在这混乱的时代,如何保全自身和家族,成为地方官员们考虑...

    阅读: 1694

  •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(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)

   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(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)

    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在于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又低估了秦王的能力。公元前227年,秦国成功地消灭了赵国,兵锋直指燕国。警报传来,燕王喜惊恐万分,但面对强大的秦军摆出的攻势,却无计可施。燕太子丹献出了孤注一掷的...

    阅读: 499

  • 朱元璋为何收了那么多义子(培养自己的势力)

    朱元璋为何收了那么多义子(培养自己的势力)

    在中国历史上,收养义子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,尤其在朱元璋时代,这一做法达到了顶峰。作为明朝开国皇帝,朱元璋一生中收养了二十多个义子,这些义子的存在不仅成为了他的亲信,也是他为了巩固自己政治地位所采取的...

    阅读: 2321

  • 卢植的学生有谁(刘备和公孙瓒)

    卢植的学生有谁(刘备和公孙瓒)

    在三国时期,英雄辈出,但这些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往往需要有良师益友的指导。无论是家族的传承还是通过拜师学艺,都是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成长的必经之路。卢植是三国时期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师。尽管你可能对卢植这个名...

    阅读: 2696

  • 为什么刘娥被逐出京城(政治斗争)

    为什么刘娥被逐出京城(政治斗争)

    自古以来,朝堂官场的争斗就像是一幅不断变幻的画卷,在这场斗争中,有人因才华横溢而受宠,有人则因权谋纷争而失势。宋朝时期也不例外,其中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便是宋太宗时期,宰相寇准与皇后刘娥之间的明争暗...

    阅读: 2194

  • 别在孩子身上乱玩辛者库的梗 什么是辛者库

    别在孩子身上乱玩辛者库的梗 什么是辛者库

    近日,孩子们在幼儿园养鸡、炒菜的视频在网络平台走红,在劳动时孩子们都很开心,有媒体人称这是辛者库幼儿园”,幼儿园来事反驳媒体人不要乱玩梗。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劳动的初衷是培养动手能力,让他们都...

    阅读: 733

  • 律师称“骨灰房”或涉嫌违法 骨灰房是否影响生活秩序

    律师称“骨灰房”或涉嫌违法 骨灰房是否影响生活秩序

   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,多地出现购买商品房用来放骨灰盒的现象,律师称,如果这样的情况影响周围业主的正常生活秩序,已构成违法。商品房购买是用来居住的,如果进行经营使用这样的行为涉嫌违法,如果骨灰房导致其他业...

    阅读: 2556

  • 救人殉职副镇长被发现时右手高举 副镇长职责是什么

    救人殉职副镇长被发现时右手高举 副镇长职责是什么

    4月4日,因救人失联17小时的众埠镇副镇长被找到,已无生命体征,被发现时右手高举。工作人员称副镇长一直以来都认真负责,工作亲力亲为。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在现场表示,大家心情都很复杂,始终坚信的奇迹并没有发...

    阅读: 2313

  • 清明扫墓后全村人在墓旁聚餐 扫墓后为什么聚餐

    清明扫墓后全村人在墓旁聚餐 扫墓后为什么聚餐

    清明节是中国民族传统的祭祀活动,海南一处乡村的村民在扫墓之后直接在墓地旁边聚餐,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活动。据了解,扫墓后聚餐是当地古老的习俗,全村所有人都会准备祭品,祭扫祖先陵墓之后,不会立即离开全村...

    阅读: 2045

热门文章